欢迎访问“人民时评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全国省、市、县各级党政机关社会服务部门资讯信息,以及社会相关的组织、机构、单位、个人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时评信息及资讯动态。

主页 > 新闻 > 多街道人物专访:社会救助中的“同心”与“协力”

多街道人物专访:社会救助中的“同心”与“协力”

来源:人民时评网更新时间: 2024-09-07 15:17 阅读: 1202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黔守”社会救助调研实践团自2024年7月22日起,以“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站所融合机制的创新探索”为调研主线,对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曙光街道、甘家口街道等多个街道开展联合调研实践,聚焦社会救助领域中“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与联动,协助推进“站所融合”最新机制成果落地。实地探访、调查过程中,成员们对如今北京海淀社会救助总体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更通过与一线社工和社区居民的真诚交流,体会到了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同心”与“协力”。

(图为北京科技大学“黔守”社会救助调研实践团合影)

“曙光”乍破黎明后,“紫竹”梦里长青苔

“我觉得作为困服所的工作人员,做这些都是我们份内的事,我们其实只做了一点点,但是他们会非常感激。”这是在曙光街道困服所的专业社工,已经从事社会工作多年的刘姐,在谈及她遇到的帮扶案例时,对队员们说的。在这14天中,刘姐像带领实习生那般,带领黔守小队队员们详细了解困服所的工作流程、相关制度,耐心地为他们介绍;后几日,逐渐熟悉了情况的他们也开始跟随刘姐的脚步,巡访她负责的困难群众家庭,感受她的工作日常。

跟随刘姐进行入户的过程中,她向队员们展示了一位优秀社工的沟通能力与职业责任心。谈及之前的工作内容,她总是有无数的话想讲给他们听,清晰地记得每一位群众说过的话、案例细节和生活琐事;讲起工作的收获和经验,她教导队员们,要根据困难群众的不同情况和性格灵活改变沟通方式和话题,确保每一次的服务有效而令人满意。在刘姐的指导和帮助下,黔守小队的所有入户都顺利完成,用爱心和细心帮助了更多居民。

(图为实践团与街道联合举办旧衣募捐活动合影)

“我们已经固化了,我们更多的是看到问题,你们可能看到的更多是光明前景;我们想的是‘出现了问题怎么办’,而你们想的是‘如何把这个事情办好’。”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紫竹院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的张老师谈及最多的,便是青年的创造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他说,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的宣传工作最好的入手点就是学校,青年学生时刻充满希望,有想法,敢做敢闯,一定会是助力慈善氛围形成的主力军。他在访谈中也多次谈及困服所的青年工作者们,他们和黔守小队成员们年纪相仿,却已经投身一线救助工作当中,设身处地为居民们着想,专业、细心地服务,为大家带来了很多帮助和福祉。

从这些生动的经历和故事中,队员们深切体会了他们的蜕变和成长,也时常感受到面对无力救助的群体时的无奈和惋惜。“被给予的能量在于共情,当我的生命感受与案主的生命感受重合,以及案主的一些突破性改变让我体会到人本身的能量时,会有很大触动。”当队员们询问一位毕业不久的社工姐姐“从事这份工作过程中是被给予的能量更多还是内心的压力更大”时,她这么回答道,这些力量支撑着她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成长、无悔地奉献。

“青”出于蓝,画“龙”点睛

“‘站所融合’之后,群众覆盖面会更广了,会更多覆盖边缘人群。另外就是服务层次更高了,通过‘站所融合’,我们可以链接更多社会上的慈善资源,满足困难人群更多的需求。”这是青龙桥工作人员在一次访谈中的回答。在建设起步阶段,“站所融合”的多项成果已经让青龙桥街道的社会救助工作更准更实,而在青龙桥街道自身辖区内情况复杂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救助效率,促进深入服务,链接更多的企业资源等,还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发展。

郭怡,是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的一名专业社工,也是小队在青龙桥街道调研访谈期间接触最多的一位工作人员。她年仅23岁,便已然以专业的姿态致力于社区基层的社会救助工作,“助人助己”,这是她选择这份事业的答案。在炎热的夏日,为了入户回访,她奔波于几个社区之间,与群众真诚交谈,了解他们的迫切需求;相识之后,她总会牵挂他们的生活,像家人一般地关心他们,眼神中总是流露着在意。正是因为许多像她一样的社会工作者们接续奋斗,社会救助事业才能愈发完善,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路"通希望,"院"满温情

在学院路街道的每一个角落,都活跃着一群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身影,他们是街道工作的中坚力量,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这些工作人员,不畏风雨,不惧艰难,以一颗赤诚之心,对待每一个需要帮扶的群众。他们的心中,装着百户困难家庭的冷暖,每一份申请、每一次探访,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与关怀。专业,是这些年轻工作者的代名词。

a316a862bb8c5606eb355f1e2207043e 5.JPG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学院路街道工作人员照片)

“没有帮助,我们早就无法生存。”这句话,是接受过社会救助的韩女士发自内心的感慨。从她那真挚的眼神中,黔守队员们深切地感受到她对生活的坚强与乐观,更能深刻体会到她对学院路街道工作人员的深深感谢。这份感谢,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的最好肯定,也是对他们工作成效的最有力证明。

同心“甘”路,爱暖“甘”邻

穿越喧嚣,走过街巷,队员们在调研过程中走进一个个静谧而坚韧的生命故事里。每一次握手,都是对深陷困境的群众的深刻理解;每一次倾听,都是心灵深处最柔软处的共鸣。对话之间,黔守队员们被那些即便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坚韧的眼神深深打动;被那些衣服被汗水浸湿,却仍关切询问困难群众需求的社工深深打动;被那些盛夏酷暑、烈日炎炎下奔走的工作人员深深打动。每一次的入户访谈,不仅是对困难群众现状的调研,更是一场心灵的交流与救赎。它让队员们意识到,作为社会工作者,其责任远超过解决眼前的困难,更在于激发他们内心的力量,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社区调研交流照片)

街道负责人曾蕊科长是小队本次调研之中一位珍贵的朋友,她在繁忙工作中拨冗给予实践调研项目鼎力支持,耐心地帮助小队调查和实践,为小队的调研作出了极大贡献。从初期的沟通对接,到中期深入一线的走访调研与志愿服务,直至后期的资料整理汇总,她都亲身参与、指导和协助。她是默默为社会救助事业无私奉献的基层楷模,更是无数一线社会工作人员的缩影,为队员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更“上”层楼,传“地”希望

“项目化运作的项目包括有义诊进社区,法律咨询进社区,义务理发、测血压、血糖,科技养老,安全监测等等。我们针对社区服务群体的特殊诉求,对接了14个企业,开展了8项公益行动。”这是田女士为我们介绍的上地街道开展“站所融合”以来项目化运作的现行成果,这些极具特色和针对性的服务如同温暖的灯塔,照亮了老年群体的生活航道。

图片.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照片)

上地街道“站所融合”运行时间并不长,达到这样的效果经历许多了探索的艰辛与先行的不易。“困难肯定是有,首先社会资源常态化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目前大家能够想到的慈善资源大多数都来源于企业和基金会,我们现在的困境是很难把我们地区困难群众的这个需求变成他们所需要的项目.......”在上地街道这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土地上,“站所融合”的征途漫长且艰难,但也正是这份因地制宜、寻求最优的精神,铸就了上地街道救助工作通往更加美好未来的基石。

“未来再突破。”田女士积极乐观地说。

在这次与现实的深刻对话中,黔守青年们见证了困境中的坚韧与希望,感动于社会救助工作者们身处不同领域却同样坚守的责任与爱心,更深刻理解了政府政策与社会力量在构建保障网中的关键作用。当前,社会救助工作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挑战依旧存在,未来仍需努力。黔守队员们希望能通过本次切实的努力,以青年之志共筑社会救助之基,与社会共绘一幅更加和谐、公正、有温度的慈善救助图景,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标题: 多街道人物专访:社会救助中的“同心”与“协力”

地址:http://people.jsxwn.cn/news/516734.html

免责声明:人民时评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中国时政、财经、体育、娱乐各类评论分析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人民时评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人民时评网推荐您阅读

人民时评网介绍

人民时评网是全方位收集发布国家社会领域重要政策条例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分析解读,收集发布备受社会关注的政治、经济、生活、防灾等领域信息,是最权威、最实用的社会类资讯信息网站。人民时评网紧跟社会发展最新动态,聚焦国家社会领域焦点敏感问题,及时提供围绕社会服务的社会舆情、社会援助、社会监督、社会维权等,为社会部门和社会工作者提供系统完整前沿的政策社会信息体系,为社会提供极具代表性、真实性的社会信息资讯。